close
各大節日的由來


“元旦”的由來

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,是新年的開始。南朝文史家肖子雲在他的《介雅》中記載有“四氣新元旦,萬壽初今朝”,看來那時已將旦為一日的開始,引申為一年的第一天了。《說文解字》中對“旦”字的解釋為“從日見一上,一,地也”。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,就是早晨的意思。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。


但是,我國古人說的元旦,卻並不是公歷的1月1日,而是正月初一,又稱元日。中國歷史上的年號並不是公元紀年,而是每個皇帝每個朝代都有單獨的紀年,是陰歷紀年。現行的公元紀年,是西方歷法的體現,是以基督誕生為公元1年。中國只是到了中華民國以後才逐漸改用公元紀年。因此,中國農歷的正月初一即春節比公歷的元旦更有節日氣氛。


“除夕”的由來


“除夕”中“除”字的本義是“去”,引申為“易”,即交替;“夕”字的本義是“日暮”,引申為“夜晚”。因而“除夕”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,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。


“除夕”源於先秦時期的“逐除”。據《呂氏春秋·季冬記》記載: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,擊鼓驅逐“疫癆之鬼”。這就是“除夕”節令的由來。而最早提及“除夕”這一名稱的,則有西晉周處的《風土記》等書。古往今來,我國民間,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。“歲晚相與饋問”為“饋歲”,“酒食相邀呼”為“別歲”,除夕夜達旦不眠為“守歲”。“蜀之風俗如此”(蘇軾《歲晚三首序》)。


多少年來,我國還有除夕“吃年飯”的習俗,這頓年飯,南方人多備雞鴨魚肉,北方人則以包水餃來慶祝新年。全家團聚,共進一頓豐盛的晚餐。這也是人們回顧舊歲、憧憬新年的一種形式。


另外,每至除夕夜12點,人們鳴放鞭炮來驅邪避凶,喜迎新年。


春節的由來


春節,是我國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共同的佳節。中國民間過春節的習慣,大抵是從原始社會時期的“臘祭”演變而來的。我國古代先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,在歲尾年初之際,便用他們的農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,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。這就是“臘祭”。“臘祭”期間,人們不干活,聚飲聯歡,歌舞戲耍。關於它的來歷,還有一些饒有趣味的傳說。

端午節由來

陰歷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。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三大飲食節日之一。端午又名端五、端節、午日、重午、重五、地臘、中天等,“午”與“五”通。在端午節這天,人們以吃粽子表示敬祝。

端午節的起源有幾種說法:

1. 南朝梁吳均《續齊諧記》所寫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所寫的龍舟競渡的起源,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。當年屈原因遭受讒言,郁憤不得志,投汩羅江自殺身亡。人們每年在屈原投江這天,往江裡投粽子喂魚,據說粘米可以粘住魚嘴,使魚不吃屈原的屍體,久而久之,形成了風俗。這種說法比較流行。

2. 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。這種看法是近代才有的,是聞一多先生在《端午考》與《端午的歷史教育》中提出來的,現在學術界大多沿用此說。

3. 為紀念伍員說。伍員,字子胥,春秋時楚國人。楚平王殺害其父、兄後,他投奔吳國,幫助吳王闔閭成就霸業,並打進楚國,鞭楚平王屍三百。後吳王夫差打敗越國,驕傲輕敵,伍子胥力勸,太宰伯喜否進讒言,於是夫差賜“厲鏤”劍令伍員自刎,並將伍員屍體扔到江中。伍員含冤死後,傳說變成了“波濤之神”,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節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悼念伍子胥。


中秋節的由來

據史書記載,我國古代帝王就有“春天祭日,秋天祭月”的禮制。並將農歷每季中每個月的十五日,分別稱為“孟”、“仲”、“季”。八月十五日,屬於秋季的正中,古文稱為“仲秋”節或“中秋”節。

古時候,由於人們對宇宙缺乏科學的了解,便將“月缺月圓”作為“悲歡離合”的象征。由此幻想到月宮裡,一定有什麼神仙關懷他們,保佑他們;同時,也由於人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,常將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於天上月亮中的月神,以求其降賜幸福,這就有了“嫦娥奔月”、“吳剛伐桂”、“白兔搗藥”、“廣寒宮玉蟾”以及“唐明皇游月宮”等種種神話故事傳說。所以,在民間就逐漸地形成了祭月、拜月的儀式和賞月吃月餅的風俗習慣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南北風-穿山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